manbet9月17日,北京马拉松吸引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参赛者同场较量,这再一次展示了我国全民健身的成果。而对于不少“跑马”选手来说,在朋友圈“晒跑”已成为“必须要做的事”。
实际上,过去几年,健身房确实成功取代星巴克成为最红的背景板。不过,引人注意的是,在全民健身的今天,去健身房锻炼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,移动健身APP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士的新选择。
业内人士认为,除去收费低、时间自由外,健身APP展示个性、发现同伴、收获激励等社交功能,也让运动变得越来越好玩。
刚刚结束的2017北京马拉松有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跑友参赛。今年北马再次以近10万人报名、低于30%的中签率刷新国内马拉松相关纪录。
“马拉松可以说是全民健身潮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运动。”一周带跑70-80人次的陪跑师孔斌说,自己2006年参加半马时,如果能进2小时就能领到一双运动鞋,可如今报个名都要挤破头。
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显示,2016年,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井喷式增长,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328场,较2015年的134场增加近1.5倍,几乎是2011年22场赛事的15倍。而2017年,距离12月底还有3个多月,马拉松注册赛事规模就早已经超过300场。
49岁的瑞典人马蒂亚斯在中国生活了25年,亲眼见证了中国“跑马”的发展历程。
“前20年我一直一个人在跑。最近5年,越来越多中国人喜欢长跑,我的伙伴也越来越多,‘跑马’在中国越来越普遍。”马蒂亚斯非常喜欢 “全民热跑”的氛围,“马拉松的乐趣在于,大家一起用最简单的形式沟通。我非常享受与中国同伴一起奔跑的过程manbet。”
张小娜是一名跑步爱好者,在她家里,挂满了全国各地马拉松的奖牌。刚刚过去的北马,她表现不俗,并准备参加香港、曼谷的马拉松。
“跑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社交,比如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跑步时的心率,以及跑完后在朋友圈里‘晒跑’也变得越来越流行。”张小娜说,通过跑步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跑团之间你追我赶,互相鼓励,非常正能量。
和张小娜一样,西安市民赵先生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。9月19日,他在朋友圈展示了自己的锻炼战绩——跑步20公里,并对收获的138个点赞欣喜不已。
实际上,过去5年,全民健身经历了长足的发展。2016年,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6-2020)》和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两份“重量级”文件先后出台,更是标志着“全民健身”进一步转型升级,“健康中国”展开了新的蓝图。
根据官方数据,2016年,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,城乡居民达到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》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;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.57平方米。
而伴随着健康生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,不仅可穿戴设备,移动健身APP也呈雨后春笋之势。
打开手机应用商店,以“健身”“运动”等为关键词,可以搜索到的APP让人眼花缭乱。总体可分为四类:一是综合健身方案类APP,包括健身课程教学、计步跑步等功能版块,这类软件正从健身工具向运动综合平台转变,代表产品如:Keep、悦动圈、健身等。第二类是计步监测类manbet,后来又扩充自身功能加入社交、商城、O2O、线下赛事服务等功能,如:咕咚、悦跑圈等。第三类是基于O2O模式的运动健身类APP,将健身用户与教练、场馆进行对接,嫁接线上线下的运动资源,如:健康猫、燃、趣运动、跟谁学等。还有一类,则是只专注于某一个垂直领域的运动健身类APP,代表产品有:爱羽客、Wake瑜伽、跳跳舞蹈等。
据易观国际发布的《在线》显示,截至去年三季度,中国移动健康领域APP活跃人数为23372.95万人,APP启动次数达727057万次,APP使用累计市场达97334万小时。
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用户需求也开始分层,在他们对健康和美的追求中,展现自我、突破自我和社交榜样等深层需求也得到激发,健身运动成为满足用户多层需求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。”艾瑞分析师分析,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,伴随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,移动健身的方式应运而生。
“传统健身房的年卡模式对我来说,金钱和成本都比较高。跟着软件里匹配好的课程进行锻炼,给自己的余地很大。”北京常女士以前去传统健身房办过年卡,可是去过一段时间就因为健身房里人多而不愿再坚持。今年初开始,她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健身APPmanbet,每天下班后回家照着视频上的内容,铺上瑜伽垫就能跟着做动作了。几个月下来,锻炼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,“按照既定计划,难度和强度都会逐渐加强,保证每天消耗足够多的卡路里,从而达到减脂或增肌效果。”
她说,该软件根据运动时间把用户分成6个等级,随着参与时间延长就可以获得进阶,成为等级更高的中重度健身者。要想获得更高等级,就需要累计更多的运动时长。
常女士介绍,这款软件的核心内容是健身视频,还具备一定社交互动功能。在她展示的软件界面上,还有不少用户的励志话语:“每天光刷动态看各种腹肌、马甲线、大长腿就能看半小时”、“比你身材好的人却比你还努力”……她觉得,这样的氛围对坚持运动有一定鼓励。
“有孩子以后时间过于碎片化,现在的运动都是借助健身软件完成。”80后崔女士表示,其实不管是去健身房还是跟着线上课程锻炼,运动要想出效果贵在坚持。
“相比于传统健身房,跟着线上计划运动不会受到地点的限制,用户可以在家里面随时进行低价健身。”易观国际旅游健康中心分析师表示,这种“轻模式”的做法降低了健身门槛,又通过社交和互动等功能来提升用户黏性,对于那些不愿去健身房但又想运动的年轻人,特别是“小白类”(初级和入门级用户)健身者的吸引力较强。
深圳市民王志远是一款跑步APP的玩家,曾经孤独的跑者,如今通过软件找到了居住在附近的5名跑友,大家相互鼓励和督促,改变了他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的惰性。
事实上,健身APP不仅方便了健身爱好者,也让不少从事相关行业的教练和经营者看到了商机。
今年24岁的颜姓健身教练,此前在一家健身中心当专职私教。“8月1日结算工资,我拿了1万多元,有个师弟则拿到2万多元。”颜教练说,私教行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售课提成,如果这个月办私教的会员多、代课多,相应的提成收入就越高,他表示,一般健身房里私教的客源多是办卡会员,但是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引导,所以增加拓客渠道就很关键,“我在健身软件上有认证过的私教账号,关注度还不错,所以也会尝试把这部分粉丝和用户引导到线下。”
据了解,颜教练提到的健身APP主要采用O2O的搭建模式,此类软件提供线上约课平台,进行线上直播或线下授课两种服务方式。如果只是线上约课,线下授课,那么对教练方来说,只是相当于多了一种拓客渠道。而如果采取线上直播的授课方式,可能就会出现一位教练同时教授数位学员的情形,此时的教授者颇为类似于直播平台上的主播,但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通过线上引流客源形成营收。
李青是一位专职的线上瑜伽教练。他介绍,从事瑜伽教学行业已有10年了,积攒了不少教学经验。“瑜伽动作和体式虽然相对固定,但是课程编排和教学内容很关键。”李青说,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授课,稍有经验的学员们在试听过后就能评判出优劣来。近一年来他已逐渐把重心放到线上教学,因为这样能面对更多的学员,并通过出售课程视频来赚钱。在他注册并上传课程的APP上,每套课程都设置有主题,售价在200元左右。随着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多,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上万元,李青也辞掉了原来瑜伽馆的工作,专职当起了“主播”型教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、大规模引流后manbet,运动APP的一些瓶颈开始凸显。
因锻炼内容通用性较强,个性化不足,很多软件难以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指导。多数软件获取的主要是健身基础匮乏的“小白”用户,加上线下内容不足,缺乏相对完善的互动交流机制,在经过最初的新鲜感后,用户黏性明显不足。
“移动APP带起大众锻炼热的作用值得肯定,但这只是第一步,要想取得更好运动效果,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”广西南宁市一家运动会所的健身教练罗剑尔认为,健身运动是讲究专业的领域,不同人群塑形、减脂、康复等都应该采用不同方式,尤其是起步阶段,最好请专业人士辅导,因为肌肉的记忆一旦形成则较难改变manbet。
广州市民冯正之前上网跟着视频做俯卧撑、仰卧起坐和玩哑铃,有了指导健身的APP后,感觉比看电脑方便许多。但多款APP提供的动作教程重复雷同,加上读数提示功能不全、强度分级不够精准,使用器材的运动教程自己根本做不了。
社交功能的异化也给运动软件带来尴尬。南宁市民孙紫茉的朋友圈中一度流行跑步晒图,她新奇地下载了跑步软件,一开始收到点赞心里还美滋滋的,但只坚持一个月就卸载了。她认为不少人的走路步数、跑步公里数都有攀比之嫌,这样的盲目运动恐怕会适得其反。
受此影响,近期不少运动APP纷纷陷入注册用户数量庞大,但日常使用频率下降的虚假繁荣。今年以来,资本对运动APP的投入趋于谨慎,上半年投资只有46笔,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。
业内人士认为,在“互联网+”的普及下,个体的运动热情被点燃后,如何丰富锻炼内容、做好科学辅导、实现更佳效果,成为运动软件未来转型调整的方向。
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表示,运动APP为运动爱好者打造社交圈的功能不容忽视,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乐于分享的,并能从中获得激励和精神满足。他期待更多小众领域的体育人才与网络人员充分融合,开发出更多垂直细分的APP,适应不同爱好者的需求。
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传升认为,当前运动APP虽多,但相关锻炼教程的开发却明显不足,“对于入门级的APP,不把健身房、培训机构的教程直接搬到线上,而应该依托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和日常生活行为开发锻炼内容,如此才能受到欢迎。”
一些移动APP正努力追求线上和线下的融通。近年来随着“全城热炼”“小熊快跑”“燃健身”等APP诞生,一批线上软件开始整合线下健身房的闲置资源,为运动爱好者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。钟秉枢认为,从全民健身角度看,运动APP应发挥跨界组合纽带的作用,希望开发者能与运动器材厂商、各地体育场馆等合作,政府也可参与其中,优化体育产品供给。
移动APP的大数据价值也有待挖掘。董传升介绍,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正在开展研究,提升对运动数据的编码和分析能力,让移动软件生成的数据未来在健康管理、医疗判断中发挥作用,“总之,随着移动APP不断升级、完善,人们将赋予运动更多新玩法,并从中发掘出更多可能。”
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,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,请联系我们,谢谢!